400-996-1215

    服务热线(早9:00-晚23:00)
    首页 >  心理资讯 >  心理热评

    南昌心理咨询 | i人和e人,谁更容易有心理问题?

    2024-03-19800次阅读

    最近几年,MBTIMyers-Briggs Type Indicator,迈尔斯-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指标)简直成了一种时尚单品,这是一套在荣格心理类型学说基础上设计的测评量表,可用鉴别和区分不同的性格类型。

    整个测评由4个维度组成,每个维度分为2种偏好:

    能量来源:内向(I)—外向(E

    认知方式:直觉(N)— 实感(S

    决策方式:思维(T)— 情感(F

    生活方式:判断(J)— 知觉(P

    其中最具讨论热度的莫过于i人和e人,夸张点说,每个人的嘴里,见面第一句话,就是先问:ie

    乍一看,i人和e人的主要区别似乎体现在大相径庭的社交模式上,比如:

    场景一:朋友聚会

    e人:聊完全场还觉得不太尽兴

    i人:坐在角落假装玩手机,等一个e人来捡

     

    场景二:出去吃饭

    e人:招手+大声呼喊服务员N

    i人:目光默默追寻服务员的身影,直到与对方的眼神对上再招手

     

    场景三:吃海底捞

    e人:和服务员一起给隔壁不认识的小姐姐唱生日歌

    i人:光是看到小哥甩面就忍不住“脚趾抠地”

    其实,i人和e人的差别不仅仅表现在日常行为上,更存在于他们习以为常的心理模式中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两类人的基本心理模式和所面临的心理健康挑战。

     

    1.基本心理模式:向内求 vs 向外求

    1921年,心理学家卡尔·荣格在《心理类型》一书中首次提出了“内向(Introvert)”与“外向(Extrovert)”的概念。

    他沿袭了弗洛伊德的假设,认为心理系统和物理系统一样,都是一种能量系统,根据心理能量获取和投注的方向不同,就可以区分出“内向”和“外向”两种基本的心理模式

    内向者获取和投注心理能量的方向都指向内部,外向者则正好相反。

    比如,在上了一天班之后,外向者更倾向于找朋友聊聊天来补充能量,而内向者的“充电”方式往往是独自回家休息;

    外向者也常常花更多时间在外部世界的人和事物上,他们看起来更热情、活泼和健谈,内向者则常常将时间花在思考、感受和体验自己的内心世界上,他们看起来更内敛、淡定和安静。

    因此,以荣格的心理类型说作为基础而衍生出的i人和e人,其实并不像“社恐”和“社牛”之分这样简单。

    正如美国心理学博士马蒂·奥尔森·兰妮在《内向者优势》一书中所说,内向者和外向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汲取能量的方式不同——前者向内求,后者向外求。

    外向者就像一块太阳能板,需要不断地与外界接触,才能保持能量;

    而内向者更像一块充电电池,必须偶尔让他们停止工作去休息,才能补充电力。

     

    2. i人和e人各自的心理困境

    如果单从心理意义上来说,i人或e人其实并无好坏之分,就像左、右利手(惯用手是左手或右手)一样,每个人都有自己偏好的行为模式。

    然而,趋向极端的i人和e人各自都面临着心理健康挑战。

    对于i人而言,他们很容易被贴上“社恐”、“扭扭捏捏”、“不合群”等标签,并因此遭到他人排挤。

    比如我曾经读过一个男孩伊桑的故事。

    伊桑打小就是一个性格“古怪”的孩子,比起社交他更喜欢独自制作汽车模型,比起运动他更喜欢看书。

    但父母对伊桑的表现感到万分不解,他们希望孩子更善于交际一点,于是常常带伊桑去各种医院进行治疗,哪怕医生说伊桑其实非常健康,只是性格有点内向,他的父母也要执意“纠正”伊桑的性格。

    这个故事,听起来是不是也很像现实生活中i人所面临的情况?

    这个社会的运转法则似乎总是带着某种“外向崇拜”,大部分的人更认可外向的性格,于是那些内向者在社会压力之下,被逼迫着朝一个“伪外向者”转变,即大家戏称的“为ie”。

    事实上,大部分的i人拥有良好的社交技能,他们只是不太喜欢社交,更愿意一个人待着而已。

    “不能社交”和“不喜欢社交”是两码事,若非要将其混作一团,只会逼得i人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应付社交,进而陷入“自证”的怪圈,常常感到内心疲惫和超负荷。

    对于e人而言,“学会享受孤独”或许是他们要花费毕生时间去学习的课题,否则就容易陷入空虚和无意义感中。

    因为e人是依靠外界力量活下去的,他们需要源源不断的回应和连结来充实自己的内心,一旦感知不到这种联系的存在,他们就会产生一种“戒断反应”,情绪上表现为焦虑烦躁。

    而外界的一切又充满了不确定性,这就让e人有时候容易患得患失,看起来能量满满,实则内在已经极度匮乏。

    除此之外,e人为了维持自己热情开朗、积极乐观的人设,常常会下意识地隐藏负面情绪。

    如果这些情绪无法被自己内部消化,到最后就会发展成抑郁情绪,甚至是抑郁症。

    就像美国心理学家罗洛·梅说的:现代人之所以焦虑、抑郁,就是因为我们一直都在向外求,失去了我们“本自具足”的那种神圣性的觉察,使我们活得越来越物化。

     

    3.最理想的状态:一体两面,ie平衡

    其实,虽然MBTI在“能量来源”这一维度划分了两种ie两种类型,但生活中很少有人是绝对的i人或绝对的e人,更多的人是落在了某个区间内,具有某种倾向性,而非确定性。

    就像性取向的“光谱”一样,性格的“光谱”也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流动。

    需要强调的是,不管如何流动,这都是一种自我选择,并非他人可以操纵。

    因此,在文章的最后,我想说,真正心理健康的人,其实是一体两面、ie平衡的。

    即便是能从独处中获取能量的i人,也偶尔需要轻度的社交,维护相对固定的朋友圈,一方面让自己有从外界获得支持和援助的可能,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一扇窗户。

    e人也同理,我们需要社交,但并非要 “饥不择食”。

    修整自己过于繁杂的朋友圈或许是有必要的,因为并非所有人都会成为关系中的“支持者”,一段曾经滋养你的关系,也有可能会开始消耗你。

    综上,在世界上真正能“如鱼得水”的有两类人:

    一类是那些既拥有充足社交能力、又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调整开放程度的i人;

    另一类是那些既拥有向内探索能力、又能够从外部世界获取能量的e人。

    当我们更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时,就会更尊重自己的天性,以更自洽的方式让“真自我”得到呈现和舒展,而不是为难自己去迎合世界的刻板印象。

    心理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