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-996-1215

    服务热线(早9:00-晚23:00)
    首页 >  心理资讯 >  情绪

    合肥心理咨询 | 与「双相情感障碍」为伴的5年,我是怎么走出来的?

    2024-04-09748次阅读

    01 缘起

    确诊双相大约是在20196月,就在确诊前三个月,我刚结束了一段“断崖式分手”的恋爱。

    谈了3年的男朋友突然毫无征兆地跟我说,想要分手。

    虽然最后那半年,我们之间的矛盾层出不穷,开始频繁吵架、冷战,但我还傻傻坚信:只是吵架而已,我们之间的感情不会变。

    可让我没想到的是,他居然出轨了他的女同事,而且这件事还是分手后我自己后知后觉发现的,甚至都不是他告诉我的。

    得知真实情况后,我整个人都颓下去了,状态非常糟糕,吃不下东西,也几乎睡不着觉,一闭眼就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些消极的东西,越想越坏,越坏越想,就像陷入了一个走不出的死循环。

    祸不单行,分手的那段时间刚好赶上我研究生的最后一期,论文、答辩和找工作,所有的事情都堆在了一起。

    我干脆一鼓作气、不眠不休地处理事情,好让自己没有时间闲下来胡思乱想。

    等到5月答辩结束,工作也落定后,朋友来找我拍毕业照,她看到我很惊讶,说我整个人就仿佛被抽干了精力,行尸走肉一样。

    生活一下子停滞下来,没有了行动的目标后,症状也就开始慢慢显现:整天窝在家里睡觉,白天也拉着窗帘不见光,人懒懒的,手机都不想玩。

    朋友看我状态越来越差,就陪着我去医院看心理科,医生说我是“抑郁症”,给我开了药。

    吃了一段时间的抗抑郁药之后,我的情绪不像之前那么低落了,精神也恢复了一些,但话也突然变得很多,人也变得特别“自信”。

    朋友某天开玩笑说我的精神状态像是触底反弹了,先跌到最低谷,然后再疯狂高涨。

    这让我有些担心是不是医生误诊了,又或是药物有副作用,于是我又换了家三甲医院挂号。

    结果和我猜想的基本一致,医生说我不单单是抑郁症,而是“双相情感障碍”,这两种疾病在诊断时很容易混淆。

     

    02 过往是因,当下是果

    我对“双相情感障碍”这个名字是陌生的,但医生说的另一个名字我却是听过的——躁郁症。

    简单理解的话,就是精神状态时而狂躁,时而抑郁,游走在两级之间

    这听起来有点像人格分裂,而且医生说双相比抑郁症要更难治,可能需要终身服药。

   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,真的有一瞬间感觉天塌了,眼前一黑,当时的心理活动可能be like

    为什么偏偏得的是这种病?

    难道下半辈子真的离不开吃药了吗?

    不可能运气那么差吧?

    在短暂的恍惚之后,我又向医生追问了一些患病原因和具体的治疗方案。

    根据医生的说法,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目前只能归结为先天遗传、环境因素和个人体质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原因,每个人的情况各有不同,但表现出来的症状是相似的。

    那时候,我以为前男友出轨的事情或许是导致我患病的原因,毕竟我是在遭遇了这件事之后情绪才变得不稳定的。

    但如今五年过去,我在一次次的记录、复盘和心理咨询中,变得更了解自己,更能接纳这个患病的自己,也对“我何以成为今天的我”有了更清晰、明确的认知。

    站在现下,回望当初,我已经可以坦然承认,原生家庭和过往经历对我患病也有重要影响。

    我的父母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离婚了,后来我就一直跟随妈妈一起生活。

    在印象中,他们总是各忙各的,所以我几乎是在放养式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。

    初二的时候,我无意之中在学校得罪了高年级的学姐,她们隔三岔五就来班上找我茬,有时候是用粉笔故意砸我,有时候指使我去帮她们跑腿,然后乱翻我的课桌,撕坏我的书……

    我曾试图把这件事告诉妈妈,但她听说后并没有太大的反应,只是反问我:

    “怎么只欺负你不欺负别人?你是不是做了什么不好的事让她们生气了?是的话赶紧跟人家道歉,早跟你说过了,在学校要安分一点,少惹麻烦……”

    我不爱听她说教,所以后来我就慢慢学会了“报喜不报忧”,有什么事情自己扛。

    没有父母撑腰的孩子就是这样,凡事只能靠自己。

    这种要强的处事风格(我的咨询师说是回避型依恋模式)也被我带到了亲密关系中:我不黏人,不撒娇,不依赖,甚至不分享生活中的烦心事。

    所以和前男友的那段关系发展到最后,他告诉我:我感觉你没我也行。

    现在想想,也许不是这段关系让我生病,也许我早就病了,只是在这段关系结束的时候,终于忍不住爆发罢了。

     

    03 有时能治愈,常常是帮助

    抱着努力让自己好起来的心态,我严格遵循医嘱服药,同时也在纳本进行一周一次的心理咨询。

    在刚开始,还会频繁出现抑郁和躁狂交替发作的情况:

    典型抑郁时,感觉自己的身体沉重得像灌了铅,脑子像涂了一层浆糊,行走也很困难,一连很多天我一句话都没说过;

    典型躁狂时,精力好得吓人,思维也像是在赛跑,常常坐立不安,想找人说话,于是经常深更半夜发消息“骚扰”朋友。

    还有一回躁狂发作,那天晚上,我一口气在网上下单了30多件商品,第二天早上恢复清醒后把自己吓了一跳,还好可以退货。

    持续服药和咨询一年后,治疗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,不仅发作的频率降低,症状大大减轻,我自己调节情绪的能力也提高不少。

    眼看着状态逐渐稳定,我很开心,想着自己也许马上可以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了。

    但慢慢地,长期用药的副作用也显现出来,比如手抖、多尿、便秘、发胖等等,我一度受到这些问题的严重困扰。

    有时候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好了,可现实总是会给我泼冷水,在一次尝试性地短暂停药后,我才发现自己离开药物,连好好睡觉这种最基础的事都办不到。

    我跟咨询师探讨过自己对长期服药的担心,以及对不确定的未来的焦虑。

    咨询师告诉我,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,心理问题不是一天导致的,痊愈自然也需要一个过程,只要方向是正确的,就总有一天会抵达终点。

    然后我也从咨询师那里学到了一个管理情绪的小方法,就是及时在备忘录中记录自己的状态。

    这种像心情日记一样的记录,可以让我了解自己抑郁的时候是什么样的,躁狂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,触发疾病发作的导火索可能是什么,每次发作时的持续时间大概有多久……

    我开始相信疾病是能够控制的,只要我意识到自己身上正在发生些什么。

    除了定期服药和接受心理咨询之外,我也在心理学专业的朋友的帮助之下,参加了一些支持性团体的活动。

    每次活动结束后,大家都会拉个小群,里面不仅有双相患者,还有抑郁症患者,我们偶尔会在群里分享一些自己的经历和经验,互帮互助。

    去年开始我的服药量开始逐渐减少,今年年初的时候,我在医生的综合评估后正式停了药,但医生也提醒我,依然有复发的风险,要规律作息,好好管理情绪。

    我想我的经历并非是独一无二的,在心理疗愈的这条路上,有人才刚刚开始,有人已行至一半,还有人半途而废。

    而我作为过来人,衷心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坚持走完这条虽然曲折坎坷,但总有希望在前头的路。

    心理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