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-996-1215

    服务热线(早9:00-晚23:00)
    首页 >  心理资讯 >  情绪

    你那些一点就炸的情绪,来自哪里?

    2023-08-03573次阅读

    来源|曾奇峰心理工作室
    ID:zqfxlgzs
    日常生活中,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一些场景:有的人话一出口,就让人感觉很冒火;同样一件事情,有的人说出来,我们觉得合情合理,但有的人只会破坏气氛,给听者添堵。
    还有,我们可能对特定的某类人或者某类事情,不自觉就竖起了防御墙,一旦和他们打交道,浑身的逆鳞瞬间立起。
    到底这些情绪按钮藏在哪里?
    由此引发的愤怒和羞耻感等体验,我们如何理解?
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永远被当作孩子,会导致自恋受挫

    曾经有位女性来访者在谈到她与父母的关系时,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:
    在她弟弟准备婚房首付的那段时间,她和老公商量决定拿出20万资助弟弟,前提是她和老公的经济状况不错,并且他们是自觉自愿这么做。
    某个周末她和弟弟约好去父母家吃饭,打算顺便把20万的银行卡交给弟弟。晚饭后,父母十分严肃地把她叫到房间教育了一番:
    “你是姐姐,你就这么一个弟弟,在结婚买房这样的大事面前,你不能袖手旁观,要有个做姐姐的样子。”
    父母的话,让她大为光火。
    从小父母就经常告诉她要给弟弟做榜样,要让着他爱护他。
    一方面她对父母这些碎碎念很反感,另一方面其实心里清楚地知道,自己对弟弟的爱,更多是出自于天然的姐弟之情,而不是迫于父母的压力。
    资助弟弟买房这件事,也是如此。
    让她恼火的是,在父母眼里,自己好像一直是那个长不大、没有自主思考和决定能力,永远要在他们的调教下,才能做在世人眼里对的事情的这种感觉。
    对她来说,这是一种自恋的受挫,她对自己在父母心中永远达不到成年人的水准而感到愤怒和羞耻。
    相反,这极大地满足了父母的自恋,即我的孩子之所以被外人夸赞懂事,都是我做父母的功劳。
    从关系的角度看,这是父母担心被子女抛弃的铁证。如果孩子不在我的要求和建议之下就能发展得很好,那就显得我没什么用了。
    所有人都害怕自己没有价值。正因为执着于对它的寻找,人间才有那么多的悲欢离合。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移情是一种防御

    有位读者提问:同样是布置工作任务,为什么在大领导那里听起来会让人更有信心,但从部门主管的口里说出来就感到很扫兴很压抑?
    关于这个问题,我想首先排除一下对方的原因。
    如果主管以非常自恋的状态来向下属布置工作,从来不考虑员工的感受或者可能遇到的实际困难,只是一味要求结果,也不提供支持,甚至使用否定和贬低的沟通方式,那么对于提问者而言,这是外部因素。
    同时,在这个外部因素的基础之上转换到心理的视角,可能就是这种扫兴和压抑的感受,让你感到似曾相识。
    意思是,在你与过往重要的客体关系中间,那个人经常带给你相同的体验。
    在这里,涉及到一种防御方式,叫做移情。具体理解为:把过去的某些情感体验转移到现在的关系当中。
    前面读者提到自己对主管的说话方式感到不舒服,那么很有可能正处在移情的过程当中。
    然后问题来了:移情为什么会成为一种防御?或者这种防御是怎么发生的?
    弗洛伊德对此的解释是:第一步,你无意识地将在过去关系里的记忆带入当下;第二步,你使用过去的应对方式,以图在当下处理好相似的情境。
    这样两步的防御帮助你忘记过去发生的事情,更重要的是,你希望通过在当下的关系中扭转过去那些令你不愉快的记忆。
    而在此之前,你需要把这个讨厌的主管投射成过去讨厌的客体,才有了改变的可能。
    这就是移情的发生以及它的防御作用。

     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你不舒服,是有人需要你不舒服

    如果再切换到主管(客体)的那一边,一开口就让人扫兴和压抑,那么最大的可能是TA对使自己感到愉悦的部分在进行打压,转而投射到了员工身上并加以监督和控制。
    因为在潜意识里,TA对自己以及为别人带来快感感到罪恶和内疚,所以要抑制口吐莲花的自我功能,也抑制员工以更加快乐的心情去挑战工作的能力。
    这在日常各种关系中间很常见。比如父母总是设置孩子的快乐阈值;夫妻间一方总是以挑剔的姿态出现;领导在哪里出现,哪里就气压很低等等。
    这些行为都在告诉对方:我不敢爽,你也不能太爽。
    当我们接受到这样的信息时,必须启动一下自我觉察,看看自己的这份不爽,究竟是谁的需要。
    是谁的不舒服,就还给谁,由谁去承担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不懂拒绝,是在渴望独立
    不少人都有着一种共同的困扰,就是对拒绝别人感到困难。
    朋友小敏有天自我分析说:
    “正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拒绝困难,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来啥接啥的创伤,所以就防御。一旦有人给新任务,我浑身的逆鳞就起来了。
    最要命的是,有的人对你的一个要求,背后跟着无数个要求。但我自己基本不会跟别人提要求。”
    她还给了个让我笑出声的公式:拒绝困难+要求无度=一身反骨。
    回想起来,小敏的这种状态持续了好多年,而且呈泛化的趋势,导致她目前无论在家里还是工作中,一有人提要求,或出现一点预料之外的状况,即使并不是多难的事,抗拒的情绪就蔓延开来。
    也许你会和我一样发现,在小敏身上存在着有意思的反差:她基本不会跟人提要求,却常常去努力满足别人的要求——也就是拒绝困难。
    这种反差在本质上是一回事,如果从防御的角度来说,这是一种让人心疼的“假性独立”。
    最早可以追溯到婴儿的口欲期,在小敏们的潜意识当中,他们对口欲期的依赖愿望感到羞耻,然后变成在现实生活中的独行侠,不愿意去麻烦别人
    同样,通过不断满足别人、不拒绝别人,让自己看上去很独立,实际都在表达对独立的渴望。
    那么“真性独立”是什么样的?
     就是在向别人提要求和满足别人的要求这两件事情上,相对自如,没有太多的痛苦与纠结。
     
    作者:徐亚辉,文章转载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,近2000篇原创亲子/两性/个人成长心理文章,精神分析学习,7年陪伴,少点内心的冲突,多点精神的自由。
    好消息!预约心理咨询,备注:公众号来访者,将免费赠送一次心理测评,并享受额外特惠价格哦~

    心理咨询